我國食品安全,為何維權難
食品飲料安全問題已經成了當今社會的嚴重問題,部分生產廠家依據沒有具體的相關國家標準為借口,導致生產的產品帶有大量的對人體有毒的物質。
當三家國內上市企業(yè)共十款葡萄酒送往國家食品質量監(jiān)督檢驗檢測,均檢測出多菌靈或甲霜靈農藥殘留,張裕高于其他兩家。多菌靈為美國禁用的農藥,有導致肝癌的風險?!痹谙鞒龅诙?,張裕股票幾近跌停。眾多媒體也推波助瀾,冠以“致癌門”“毒酒門”“農殘超標門”“農藥門”等等,使輿論迅速發(fā)酵。
8月11日,張裕聯合中國酒業(yè)協(xié)會、中國食品協(xié)會、此次葡萄酒檢測單位中國食品監(jiān)督檢驗在北京召開媒體溝通會,證實《證券市場周刊》送檢葡萄酒是均未超標的安全合格產品。根據國家食品質量監(jiān)督檢驗公布的檢測數據結果顯示,此次送檢樣品中,多菌靈送檢樣品較低含量為0.00157mg/kg,較高含量為0.01942mg/kg,而歐盟限量標準為0.5mg/kg;送檢樣品甲霜靈較低含量為0.00211mg/kg,較高含量為0.01414mg/kg,而歐盟限量和國內標準均為1mg/kg。觀察近年來頻頻發(fā)生的食品安全事件,標準缺失幾乎成為共性問題。中國食品安全標準為何總是缺失?標準缺失給企業(yè)、給民眾帶來怎樣的困惑?如何推進食品安全建設?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貴松表示,食品安全標準缺失的背后,一是確實沒有標準,二是有標準,但是標準過于寬泛,“比如此次張裕事件,不見得就要給葡萄酒制定一個標準,但是關于多菌靈在食品中的殘留量,要有一個統(tǒng)一的標準”。
標準的缺失導致了行業(yè)生產沒有標準,檢驗沒有經驗,自己制定所謂的“生產質量標準”,只能是害人害己。
我國食品安全,為何維權難 本文被閱讀 2572 次